昆曲牡丹亭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
牡丹亭的历史背景?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有专家考证,《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杜丽娘话本和流传在江西南安大庾的女魂恋人故事创作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万历年间有一段距离,然而在剧作家笔下,杜丽娘和柳梦梅是“当代人”,他们超凡脱俗的爱情际遇,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而剧作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唱词和道白,也是新颖的。所以他在剧本的开场白中写道:“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在结尾处又说:“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剧本问世以后,立即遇到了能否用昆山腔演唱的问题。许多人以昆腔的尺度来衡量它,觉得剧本的曲辞不合规律,腔、板绝不分辨,衬词、衬句凑插乖舛,唱起来会拗折人们的嗓子。
牡丹亭又名?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1]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2]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3]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玉茗堂四梦”。
答:《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他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全本55出。 故事写南宋南安太守杜宝膝下唯有一女,唤丽娘,因终日独守绣房,不免白日眠睡,被杜宝所训斥,并请来腐儒陈最良给丽娘讲授《诗经》;丽娘在侍女春香的诱导下,不满于终日闺塾的陈式生活,趁杜宝下乡之日偕春香游园遣闷,因困乏靠柳树而眠,梦中与一持柳少年在牡丹亭相亲相爱;醒后感伤不已,多次寻梦而不得,苦闷中描下自己的肖像,又感无处可寄,更加忧愁幽思,一病不起,终于死亡。 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经南安,拾杜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为魂游地界的丽娘所感识,遂令他掘坟而再生。 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扬州求其已升任淮扬安抚使的父亲许婚。杜宝见而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请求治罪于梦梅。梦梅亦上书自辩,丽娘敢于登朝申诉。皇帝英明裁断,翁婿父女欢欣和好,并皆加官进职封诰,全家皆大欢喜。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在汤显祖的笔下,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牡丹亭》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向国外传播,并且早早地被搬上世界各地的舞台,作者汤显祖也被赞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如果想要阅读《牡丹亭》译本,仍以国内译者如汪译版、许译版为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又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不同于美国等低语境国家的用语习惯,国内译者更能够充分发掘中文的魅力并将其较为精准地翻译转达。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刊行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刊本极多,明吕玉绳、沈璟、 臧懋循、冯梦龙、硕园等人都有改编本,沈改本名《同梦记》(今佚),冯改本名《风流梦》(今存),改本曾引起 汤显祖极度不满,但后来的演出对汤本原词多少都有些改动。刊本中以清晖阁、冰丝馆和“三妇合评”(清吴人的“三妻合评”)本等最著名。解放后有《汤显祖集》本,又有单行注释本。照汤显祖原词制曲的曲谱以清叶堂《牡丹亭曲语》最著名。 写南末时南安太守杜宝延师陈最良教女丽娘读经书,丽娘感到封建礼法的拘束,在侍女春香的怂恿下,游园散闷,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病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养病,拾到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朝夕对面呼唤,丽娘鬼魂与柳相见,并复生与柳结为夫妇,最后以柳中状元,丽娘也得到封赠为结
牡丹亭 词牌?
牡丹亭不是词牌,是汤显祖创作的剧本。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是什么剧种哪个地方?
是昆剧,来源于昆山,牡丹亭是代表剧,我看过柳园惊梦一个小拆子戏,演员们个个扮相俊美,唱腔甜美,铁弓缘也是昆剧代表剧目之一,明星影视演员于少群也是昆剧出身,这个昆剧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在舟山都有全国各地的多种剧种去那里汇报演出。
牡丹亭是昆曲,发源于江苏苏州昆山的剧种。 昆剧,是指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形成明朝万历年间。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剧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昆剧音乐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单刀会》等。
牡丹亭是昆曲。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间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 《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
牡丹亭昆剧,也叫昆曲,是江苏省的戏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是?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独女杜丽娘,在听闻家庭教师陈最良的诗经《关关雎鸠》一课之后,居然动了思春之情,于梦中邂逅一书生,醒后因思念梦中情郎,郁郁寡欢而亡。 杜宝赴淮阳升任安抚使前,将杜丽娘葬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梅花庵,嘱一道姑守之此后全案归朝廷处理,皇帝查明真相,柳梦梅终于与杜丽娘相聚,杜宝也与女婿尽释前嫌,全剧欢喜而终。
牡丹亭文化园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大余县城东南角上、章江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目前还在不断建设中,开放的已做好的是后花园游览区。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北宋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