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麦子产量占全国多少?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增产49.03亿斤,增长3.7%。河南的粮食总产量在全国仅仅落后于东北另一个产粮大省黑龙江。在河南的粮食产量中,占比最大的是小麦,占到河南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22年河南小麦总产量762亿斤,占到了当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的56%。河南的小麦产量稳居我国第一位,小麦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1、四分之一强。 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自2017年起,连续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夏粮产量数据公告,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其中河南夏粮总产量3813.1万吨,居全国首位。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左右,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27%,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河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抓手,调整种植结构,2018年,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种植结构越来越优;农产品加工业已成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三成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棉花、芝麻等。河南是我国粮食作物主要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2021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河南省夏粮总产达到760点64亿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一点三。其中,小麦总产760点56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三。小麦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河南是我国的小麦之乡,每年的小麦产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河南的小麦,可是全国有名。河南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省份,每年的小麦播种面积超过1.6亿亩,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今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预计达到3740万吨,占全国的28%。
河南省粮食的产量占全国的多少?
2022年12月12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其中,河南粮食总产量678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2022大米总产量是多少万吨?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大米年产量约为2.5亿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大米是中国人主要的主食之一,因此大米的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面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同时,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也在推动大米产量的增长。
2022年我国人均耕地多少亩?
一亩三分地。大国小农,是我国的特点,十八亿亩耕地,是我们的红线底线。虽然耕地面积很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大,十四亿人口,平均下来人均也就一亩三分地。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严禁破坏和占用耕地,是土地法明令禁止的。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大于天!
人均耕地1.35亩。 现阶段,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4千万;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粮食产量46950万吨。我国现有的这18多亿亩耕地,不但是粮、油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是农区人民肉、蛋、奶供给的源泉,是14多亿人民的衣食所依,如此少的耕地却要要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压力可见一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粮食全部自给的保障水平下,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供应缺口为1216.72万公顷,2010年为2968.46万公顷,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因而保护耕地已经是刻不容缓。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35亩,其中,666个县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0.79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0.5亩危险线。再者由于地貌地形、气候、工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的41.33%,且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水田少、旱地多,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再者由于自然灾害、耕作方式、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害。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不到40%。 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加大土地执法监督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