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铁皮石斛功效 >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出则悌》的感悟与反思怎么写?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出则悌》的感悟与反思怎么写?

时间:2024-05-27 17:35:16

弟子规《出则悌》的感悟与反思怎么写?

《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细讲弟子规第六集读后感?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值得期待。

弟子规感想?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才懂得怎么才能做个真正、充实的人。懂得了“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尽孝、二是行善。”第子规告诉我们要行善积德,要孝顺长辈,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说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用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深感惭愧。因为在没学弟子规之前我什么都不懂,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天又一天,从不会感恩身边的一切人、事、物。以后,我一定要做到“感恩身边的所有人以及一切事物。”

读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这本书的读后感?

读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有感 诚信在中国价值观的海洋中,是一条很重要的贯穿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诚信史。 在古代,诚和信其实是两个次第的价值观。在古人理解,诚所表达的更接近本体,或者说难度更高,或者说更本源化。什么叫诚呢?真心是也。它是相对于假心来讲的。因此,当我们把真心了解了,我们就知道什么叫诚。上面已经讲过信字,说明至少在造字的这个时代,人是非常诚信的。所以“人的话”就是“信”。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信”。就像我们要理解“心理”,就要把它放在“天理”、“地理”、“物理”这个大的框架里面去理解,不用批注,你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是“心理”。就像我们要理解“人性”。就要把它放在“天性”、“兽性”中间来理解。同样,把“鬼的话”和“人的话”一对比,我们就知道什么叫“信”。“人的话”就是“信”。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信”是人的法定性,是人作为人最起码的前提。它不仅是一种美德,它还是一种本能,是人的素质。 我们现在常常讲素质,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刚开始的那一张纸,就是基础。我们画国画为什么不在新闻纸上画,不在牛皮纸上画,而要在宣纸上,这个宣纸就是一幅国画作品的素质,就是最适合画国画的,它是一幅国画的根本性。 同样,“信”就是古人所理解的人的根本性,也就是人性。现代社会把人的根本性作为一个需要强调和呼唤的东西,可见人性丧失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