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亩虾塘可以养多少白对虾?
一亩塘养5万只左右的虾。二亩10万只。 虾是甲壳亚门十足目游泳亚目动物,有近2000个品种,大都生活在江湖中。都有胡须钩鼻,背弓呈节状,尾部有硬鳞脚多善于跳跃。许多种为重要食物。大小从数米到几毫米,平均4~8厘米。体型大者称为大虾。藉腹部和尾的弯曲可迅速倒游。吃微小生物,有的吃腐肉。雌虾可产卵1,500~14,000粒,附在游泳肢上。在成体前要经过5个发育期。它的子在腹外,味很鲜,人们喜食。虾体长而扁,外骨骼有石灰质,分头胸和腹两部分。头胸由甲壳覆盖。
大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两亩放七万到九万万尾。 因为从养殖周期来看,放养密度为3-7万尾/亩之间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周期呈延长趋势。结合第一次的起捕规格,当放养密度小于4万尾/亩时,养殖周期较短,而且第一次的起捕规格较大,平均为41尾/500g,说明了此密度下的池塘水体未得到充分地利用,所以最终的亩产量也是最低的。当放养密度为4-7万尾/亩时,第一次起捕时规格差异不大,平均规格在50-53尾/500g左右,这与市场要求联系紧密,因为一般的对虾出售规格很少小于60尾/500g。
南美白对虾长度规格分类?
南美白对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 )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成体最长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南美白对虾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刺;肝刺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1~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有缘侧刺。
南美白对虾投饵率?
由于白对虾对饵料的转化效率较高,因此,日投饵率为3.1%—5.1%即可,6厘米以下为6.0%—12.0%。每天分4次投喂(5:00、9:00、18:00、23:00各一次,投喂比例为2.0:2.0:3.0:3.0),日投喂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投喂后1—1.5小时吃完为准,饵料系数控制在1.0—1.2。
南美白对虾有几节?
一般两到三节 南美白对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 )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成体最长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南美白对虾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刺;肝刺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1~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有缘侧刺。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米。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种,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可摄食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对饲料的固化率要求较高。南美白对虾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只要饵料成分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从墨西哥湾至秘鲁中部都有分布,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更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