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最先出自于《木兰辞》中,后来延续至今。花木兰自幼就不喜欢女红书画,但也从小就和父亲学习读诗文,看兵法。素日里父亲不在家,她就料理家务,她喜欢在野外练习,骑马射箭,和父亲比试。
2、木兰从军体现了木兰的保家卫国英雄气概,也有孝敬父亲的女儿情怀。
3、花木兰》不是民间传说,而是来源于民歌《木兰辞》(又叫木兰诗)《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4、花木兰事迹主要是从南北朝诗文《木兰辞》中出,非正史。其实,花木兰是我国的民俗故事,是老百姓对于当时徭役制度的不满民间口口相传故事。
5、有争议,不详。
6、(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7、花木兰是民间故事。
8、不是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
9、尽管花木兰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存在争议,但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勇敢、孝顺和爱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和崇敬。
10、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女性人物,她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据传说,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女性,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立下了汗马功劳。
11、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12、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13、(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书《古今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14、(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15、这首《木兰辞》是属于《乐府诗集》中,另外就是在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记载了《木兰辞》,在清朝的《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也有着木兰从军的故事。据说在隋朝时期,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名叫花木兰,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期间经过了多次改建,清朝时期此庙的占地已经有一万多平米了,内部有花木兰骑马的雕像,墙上还刻着木兰的壁画之类的,很多都有赞美花木兰的诗词,如果这件事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绝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的功夫与制作,说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16、然而,花木兰的故事并没有被正史所记载,因此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历史学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花木兰的故事可能是一个民间传说,她的故事可能是由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演化而来的。
17、(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18、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不能说是完全虚构,但是其原型尚有争议。有史料记载她的故乡在虞城,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只是从《木兰辞》这首诗歌中找到的线索,但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的。
19、后来官府征兵,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尚且幼小,只好替父从军。因着是女儿身,木兰处处仔细,生怕被发现,祸及家人。她凭借勇敢和智慧,和一身的本领,在战场上肆意发挥,参军多年,屡战屡胜。待到远征结束,木兰既不贪恋荣华富贵,也对名利淡泊。只想速速回到家乡,看看阔别多年的爹娘。大家听说木兰凯旋回归非常激动,一片欢天喜地,后来昔日战友,到木兰家拜访。只见地散发素妆的木兰,找不到自己的战友。一番询问得知原来眼前的人,就是当初一身骑装,驰骋沙场的战友。
20、(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21、木兰辞讲述了木兰代替父亲去征战的古代故事。
22、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是从南北朝开始流传下来的,花木兰本人出生于北魏,当时尤其是北方尚武,父亲从小就把木兰当作男孩子来培养。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侵扰百姓,规定要派男子上前线,由于木兰的父亲年纪大,弟弟太小,木兰因此决定假扮男儿,替父出征,数年后凯旋回家,才有了历史上这一段美丽的民间史话。
2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24、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