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论强调人的动机和道德责任?
义务论**确实强调人的动机和道德责任**。以下是义务论的一些核心观点: 1. **道德规则的普遍性**:义务论认为,某些道德规则是普遍适用的,无论具体情况如何,都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2. **动机的重要性**:在评价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时,义务论不仅看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则,还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善良,是否出于对道德义务的尊重。 3. **道德责任的神圣性**:义务论强调个体履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道德行为的核心部分。 4. **行为的固有道德性**:与后果主义不同,义务论认为行为的对错不取决于其结果的好坏,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法则。 5. **理性的基础**:康德的义务论是基于理性原则,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够辨识道德法则,并指导人们遵循这些法则行事。 6. **规则的义务性**:规则义务主义认为,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取决于是否遵守了特定的道德规则,而不是行为的后果。 总的来说,义务论是一种非后果主义的伦理学理论,它强调道德行为应当基于对道德规则的尊重和遵守,而不仅仅是为了产生好的结果。在义务论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在于他的意图和努力去实践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行为的结果。
什么和道德无用论?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是两种极端,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道德确实是有用的,违背道德确实是会给人带来心理负担!但是有些人违背道德,是没有这种心理负担的,也没有强制力。所以我们要靠法律来弥补道德的不足!
什么是道德,关于道德的起源,有诸多看法。你是如何看待“先天人性”的?
道德并不是先天产生的,道德实际上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要遵守的东西。 社会上普遍会认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大家应该做的,那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就是道德。 道德观念实际上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之中逐渐形成。 其实,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比如,在原始社会最高的道德就是生存,那么凡是有利于生存的行为都是道德的。 原始社会为了家族的生存,往往会抛弃那些弱小的存在。 今天看来,那显然是不道德的。 但在原始时代,这却是有利于族群的生存和发展,是道德的。 同样的,古代游牧民族女人是作为一种财产而出现的。 比如王昭君当年因为和亲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是女人,她实际上是作为部落的财产而存在,会继续和族内其他的男子成婚。 甚至会出现,作为汉族人来看是不齿的情况出现。 但是这在游牧民族却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改嫁会把财产带走,为了维护财产在宗族内部,那么,死了丈夫的女人就只能在家庭内部继续选择一个人作为丈夫。 现在看做天经地义的道德规则,那么,几十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后代人看待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是不道德了。 结论,道德是与一个不同的时期对应的,他不具有永恒性,自然更不是先天的。
什么是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道德,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所有道德规范,都是规定人际关系的。 道德无用论的意思就是人际关系对事物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道德万能论的意思就是事物的解决方式,完全是看人际关系。 所以,道德无用论、道德万能论都过于绝对,对于阳光世界,道德是多能的,但也不是万能的。而对于黑暗世界,道德是无用的。
道德万能论(Moral Universalism)是指一种道德观点,认为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且这些原则和价值观适用于所有人。从道德万能主义的角度来看,道德标准不受文化、历史、政治或其他因素影响,而是基于人类本质和理性。 相反,道德无用论(Moral Nihilism)则认为没有任何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或价值观。从道德无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道德标准纯粹是由人类创造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人们无需遵守任何道德准则或规范,因为这些准则和规范既不存在普遍的适用性也没有任何根据。
道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思想规范与行为标准,亦是个人的思辨能力与自律能力。道德万能论认为通过提高社会的思想水平与自律水平,就可以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而道德无用论则认为道德的作用微乎其微,必须用法治的手段才能解决社会的一切矛盾。 两种认识一个极左一个极右,都偏离了真理大道。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法治的力量是巨大的,也不是无限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忽视道德的作用,亦不能忽视法治的作用。应该抓两头用中间,中间即是道德与法治并存与平衡,既培养道德的规范又严用法治的约束。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中庸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平分秋色,而是保持动态的平衡与恰到好处。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点。 1.道德万能论: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和困境。道德可以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在道德万能论看来,道德准则是普遍适用的,不论是个人行为、组织管理还是政府治理,都应该遵循道德原则。 2.道德无用论:道德无用论则认为,道德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往往会带来副作用和负面影响。道德标准不是普适的,因为不同的文化、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道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在道德无用论看来,道德标准可能成为一种权力运作的工具,同时也可能限制人们的自由和创造性。 总之,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点。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是普适的、适用的、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和困境;而道德无用论则认为道德不是普适的、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有时甚至会成为权力运作的工具。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是两种相反的伦理哲学观点。 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是普适的,适用于所有人以及所有情况,即对于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解答。道德在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用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 相反,道德无用论认为道德没有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人以及所有情况。道德标准是主观的,不同文化和个体可能对同一情况有不同的道德评价。因此,道德无用论认为道德是凌驾于事实之上的东西,是一种虚构或者自我欺骗。
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道德都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道德无用论”则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香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消极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分为七篇,围绕人类社会行为模式下的道德情操,从人类道德情感的起源、性质、内容、功能及社会影响等角度层层推进,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 第一篇开宗明义,提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情共感理论,他指出同情人类的天性之一,是在其最固有的和最原始的意义上,对他人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同胞感情,是人类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化网络,能够相互合作交往的内在情感动力; 也是讨论诸如正义、良心、效用、美德等重要概念的基础。而在人类相互交往过程中,如何合宜地运用同情这一天性禀赋,实现斯密所谓的合宜感,正是社会秩序这一人类竟合网络得以形成和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正如他在书中强调的,对死者的同情所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毒药,但也是对人类不义之举最重要的约束;害怕死亡在折磨和约束个人的同时,也守护和保卫着社会秩序。
道德先验论什么意思?
道德先验论认为人性本善。 出现在1830和1840年代。 最早是美国年轻知识分子的运动,它强调人类的善良,创造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被视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先验主义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体现。 它从根本上与唯物主义的反思理论相反。 他认为人类知识先于体验经验和社会实践。 它是先天的,也叫先验论和唯心论先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