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花草植物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怎么理解?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怎么理解?

时间:2024-05-30 04:29:09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怎么理解?

应该是“三个臭裨将抵上一个诸葛亮”。 虽然意思都一样是说集思广益,“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将”一级中最低的职位。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原话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集思广益出智慧,褒义。不过这句俗语有许多变体,褒贬不一,例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两个臭皮匠,也顶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vs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胜似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搞定一个诸葛亮。 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 没有臭皮匠,遍地诸葛亮。 一群臭帖(铁)匠,狂顶诸葛亮。 ... ... 很多人不理解诸葛亮是怎么和皮匠扯上关系的,下面有几种解释: 一是《字海拾趣》中的解释:这则俗语来自江南乡间的“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猪革梁”指旧时,为使鞋子结实和美观,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包边的竖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劣等皮匠一人做不好这样技术较高的活儿,人们就用“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讥讽蠢笨之人,“猪革梁”音似“诸葛亮”,俗语就被误传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皮匠”指皮影戏表演艺人。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时也兼为皮影戏的表演者。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戏是较常见、并且较难演的皮影戏剧目,在民间很受欢迎。 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纵,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诸葛亮)动作比较简单,操纵时只要用竹棍顶一顶就行了,而武将的动作十分丰富,要有娴熟的手上工夫,运用推、挑、拈、擦等丰富的技巧才能灵活表演。 一般一个人可以操控一个皮影人物;表演技术娴熟的皮影艺人称为“把式”,他们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都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新手或者门外汉(臭皮匠)来说,要有好几个人才能操控一个简单的皮影人物。于是,就有了像“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意思是一个高手可以胜过n个菜鸟。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讹传,却变成了今天的这样截然相反词义。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民间俗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人多智慧多。 直译: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 释义: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一起来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与哪句俗语一样都是形容团结起来力量大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一个道理。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1955年正在兴建的怀远与蚌埠间的淮河大闸,苏联撤走专家撕掉图纸。面对这种威胁和困境,怎么办?治淮指挥部设在蚌埠二马路,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动员群众,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组成设计院,制图,施工,千军万马治理淮河,不到三年,怀河大闸建设成功,泛滥成灾的淮河息了波澜。涡河淮河两岸人民从此不再遭受水患。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团结起来力量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不老练的匠人就抵过了一个诸葛亮的能耐。 还有一只竹篙难度汪洋大海,众人划桨可以开大船。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万众一心就可移山填海等都是形容团结起来力量大。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的意思与什么 什么一样 都是形容团结起来力量大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人多力量大人多主意多,当然这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要力往一块使,心往一块想。集中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形成1+1大于2的效果。正如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原文?

一句俗语字面意思就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起来就能就能超过诸葛亮的智慧。 事实上三个臭皮匠并不是特指三个人,道德经里面有说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在古代时是泛指很多。 “臭皮匠”这三个字也是另有来头,该皮匠并不是指做皮子工艺的工匠,“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

典故由来是: 来自于小学语文课本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3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另一种说法是: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造十万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计。但不知,当日诸葛孔明算准时机,便命随从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其随从完成后,回报军师,并提出这样布置恐让曹军看出破绽。三人心有一计,但只不说,明日安排好领军师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后曹军果然中计。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 另外有一种说法:“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一个俗语,意思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人多智慧多。

诸葛亮是带兵准备渡江,然而江水太过于湍急,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突出水面的礁石,一般普通的竹筏子和船只是很难过去的。如果选择强行渡河的话,那么打头阵的船只只会有一种结局, 那就是触礁沉没。此时的诸葛亮也是一筹莫展了,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后来快要天黑的时候,恰巧有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如果,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就献上了良策。他们告诉诸葛亮去买牛,然后让他们从牛的肚皮开始,将整张皮剥下来,然后封好切口,再让士兵往里面吹气。然后将这些牛皮全部绑在筏子的周围,做成牛皮筏子,这样一来,筏子与筏子之间就不会怕撞在一起了,而且又能够顺利地渡江。这件事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句子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