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花草植物 > 嘧菌酯和吡唑嘧菌酯哪个好,唑醚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嘧菌酯和吡唑嘧菌酯哪个好,唑醚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时间:2024-06-30 02:53:54

唑醚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唑醚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构和性能方面不一样。 唑醚戊唑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5H10O2,具有芳香性,可以用作植物激素剂,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7H14O2,具有芳香性,可以用作抗菌剂,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阿米妙收和吡唑醚醚菌酯区别?

阿米妙收是苯甲嘧菌酯属于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复配杀菌剂,主要防治锈病、炭疽病、黑星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治疗效果好;吡唑醚菌酯属于新型杀菌剂,主要防治大多数真菌性病害,有病治病无病促长。

吡唑醚菌酯和苯甲嘧菌酯的区别?

两种杀菌剂的不同点 (1)上市时间不同 嘧菌酯是上世纪90年代研发的杀菌剂,上市时间较早,病菌的抗药性相对较强;吡唑醚菌酯是2002年上市的一种新型杀菌剂,上市时间相对较晚,病菌抗药性较弱,单剂防治病害的效果相对较好。 (2)吸收方式不同 嘧菌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内吸性,药剂能从叶面正面快速渗透到叶片背面,并能在植株体内传导,具有正打反死的效果;吡唑醚菌酯只能在局部渗透,扩散性较好,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使用方法不同 嘧菌酯由于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被根茎叶吸收,然后传递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进行杀灭病菌。不但能用于茎叶喷雾,还能用于拌种,灌根;吡唑醚菌酯没有内吸传导性,不能通过根系吸收传导,因此,吡唑醚菌酯只能用于茎叶喷雾。 (4)混配农药剂型不同 嘧菌酯由于渗透性太强,在混配时不能与乳油、有机硅和有机磷等渗透性强的药剂混用,容易发生药害;吡唑醚菌酯能与所有剂型的药剂混配。 (5)安全性不同 嘧菌酯由于渗透性很强,在作物的敏感时期很容易产生药害;吡唑醚菌酯相对安全性较高。只有个别作物在敏感时期容易产生轻度药害。

小麦拌种剂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哪个更合适?

都合适,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柑橘炭疽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喷雾至叶片微滴水为度。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次。

苯唑醚菌酯与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苯唑醚菌酯是由内吸传导型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复配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在植株体内迅速渗透、内吸和传导,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效果和杀菌范围都优于单剂;吡唑醚菌酯属于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根治作用,没有内吸性和传导性。所以苯唑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区别就是后者没有内吸传导作用。

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的区别?

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 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化学分子式不一样:其中醚菌酯的化学式为C18H19NO4,而吡唑醚菌酯的化学分子式则是C19H18ClN3O4 第二、 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上市时间不一样:其中醚菌酯上市在1996年,早于吡唑醚菌酯,而吡唑醚菌酯的上市时间是2001年。 第三、 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外观不一样:其中醚菌酯是白色粉末结晶体,而吡唑醚菌酯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 第四、吸收方式不同。嘧菌酯的渗透性和内吸性是比较强的,药剂可以从叶面正面快速渗透到叶片背面,并且可以在植株体内进行传导,具有正打反死的效果;而吡唑醚菌酯只能在局部渗透,扩散性较好,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第五、使用方法不同。由于嘧菌酯的内吸传导性比较好,所以能被根茎叶吸收,然后传递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进行杀灭病菌。醚菌酯不但能用于茎叶喷雾,还能用于拌种,灌根;吡唑醚菌酯没有内吸传导性,不能通过根系吸收传导,因此,吡唑醚菌酯只能用于茎叶喷雾。 第六、混配农药剂型不同。 由于嘧菌酯的渗透性太强,所以在混配时不能与乳油、有机硅和有机磷等渗透性强的药剂进行混用,会容易发生药害;而吡唑醚菌酯就能与所有剂型的药剂进行混配。 第七、安全性不同。 由于嘧菌酯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在作物的敏感时期很容易就会产生药害;而吡唑醚菌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只有个别作物在敏感时期容易产生轻度药害。

苯甲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哪个好?

苯甲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是两种常见的农药活性成分,它们在农业上用于控制病害和虫害。它们的选择取决于目标病害或虫害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使用情境。 苯甲嘧菌酯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多种病害,如锈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等。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原菌的膜脂合成,从而抑制病害的发展。苯甲嘧菌酯在应用上相对较安全,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具有较长的残留期。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的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多种昆虫害,如蚜虫、飞虱和白粉虱等。它的作用机制是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昆虫死亡。吡唑醚菌酯在应用上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并且常常具有较快的杀虫速度。

吡唑醚菌脂与醚菌脂有什么区别?

01 上市时间不同 嘧菌酯是上世纪90年代研发的杀菌剂,上市时间较早,所以病菌的抗药性相对来说也较强;吡唑醚菌酯是2002年上市的一种新型杀菌剂,上市时间相对较晚,病菌抗药性较弱,单剂防治病害的效果相对较好。 02 吸收方式不同 嘧菌酯的渗透性和内吸性是比较强的,药剂可以从叶面正面快速渗透到叶片背面,并且可以在植株体内进行传导,具有正打反死的效果;而吡唑醚菌酯只能在局部渗透,扩散性较好,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03 使用方法不同 由于嘧菌酯的内吸传导性比较好,所以能被根茎叶吸收,然后传递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进行杀灭病菌。醚菌酯不但能用于茎叶喷雾,还能用于拌种,灌根;吡唑醚菌酯没有内吸传导性,不能通过根系吸收传导,因此,吡唑醚菌酯只能用于茎叶喷雾。 04 混配农药剂型不同 由于嘧菌酯的渗透性太强,所以在混配时不能与乳油、有机硅和有机磷等渗透性强的药剂进行混用,会容易发生药害;而吡唑醚菌酯就能与所有剂型的药剂进行混配。 05 安全性不同 由于嘧菌酯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在作物的敏感时期很容易就会产生药害;而吡唑醚菌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只有个别作物在敏感时期容易产生轻度药害。

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活性高一些,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较高。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 一,醚菌酯。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可用于防治多达13种病害。 二,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可用于防治多达25种病害,且在玉米和大豆上获得登记“植物健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