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幼苗可以吃什么?
泥鳅幼苗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分布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江苏连云港墩尚镇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泥鳅苗一般吃轮虫、小型浮游生物、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食物。 当泥鳅苗的体长达到1厘米左右时可自行摄食水中的昆虫、昆虫幼体、有机物的碎屑等食物,5厘米的泥鳅此时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与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进行拌匀,然后将其投喂给泥鳅苗,一般每日投喂3-4次即可。
泥鳅苗吃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和水草水藻等东西,养殖它的时候,需要保证水质清洁,水里的养分也需要充足,这样还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繁殖,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为其洒一些提高泥鳅免疫力的生物制剂。 饲养泥鳅苗的时候,可以投喂熟淡黄、鱼粉和豆饼等饲料,泥鳅苗长大一点后,还可以投喂煮熟的糠、麸和剁碎的鱼虾等。
泥鳅鱼长大后长什么样子?
泥鳅喝水能不能长大?
不能,要喂食 水缸或卖水产的那种塑料箱,放在太阳不能直接照射的阴凉地方,加上30厘米左右的水,如果是自来水就过二天再放泥鳅,泥鳅放了之后不要急于喂食,等二天熟悉环境了就可以投喂喂金鱼的膨化料,慢慢的可以为麦麸和米糠,一定要注意食量,标准是半个小时要全部吃完。要注意水质,太浓的水质会缺氧,要及时更换三分之一的水就可以了。
不可以的,泥鳅也是需要吃东西的,如果你把它养在鱼缸里面,只是让他喝鱼缸里面的水,他是会越来越消瘦的,最后瘦的变得身体非常的薄,而且他们的身体呈透明的状态了。看见他们的瘦弱模样,有时候你都不忍心看,再不给他们吃东西,到了一定的时间内,他们是会被活活的饿死的
泥鳅一年能长多大?
一年可达12-35克,平均26克左右。不过,大小还看养殖的密度,饵料、技术,管理各个方面。 大部分泥鳅的体长一般都在15cm以上,有一小部分的泥鳅可以长到30cm,体重约为500g。
泥鳅1年连2两也长不到的。但可以出塘。 泥鳅养殖: 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通常为100~250平方米,池深0.7~1米。池塘可建成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应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保持30~50厘米深,并施入腐熟的猪粪等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为每平方米20~30公斤。待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放养3~4厘米长的鳅种50~60尾,有水流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养殖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需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喂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泥鳅在水温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水温在25℃~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宜掌握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深度;当发现泥鳅常浮头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
12厘米,10克左右。 自然环境中,泥鳅生长较慢,刚孵岀的泥鳅苗,一般体长3??4毫米,1个月后能长到2??3厘米,6个月可长到7厘米左右,体重3克左右。 在生长10个月后,体长可达12厘米,体重10克左右。此后,雌雄泥鳅生长便产生明显差异,雌鳅生长比雄鳅快。到了第二年泥鳅的生长速度要比第一年慢得多。据报道,雌鳅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雄鳅最大17厘米,重50克。
泥鳅野生一年大概长到8公分左右,人工养殖一般能养到13-15公分。 泥鳅,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小泥鳅多长时间能长大?
小泥鳅需要十个月左右长的时间能长大,泥鳅当中富含多种对我们身体健康特别有益处的物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滋补养生美食。
泥鳅苗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长大。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 ,最适水温为22~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答:泥鳅苗要养半年以上才能长大。泥鳅的生长周期大约是5-10个月。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人工饲养泥鳅条件下,养殖周期一般为3-4月就可以上市了,泥鳅的生长季节约在5-10月。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10厘米以上,第二年底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繁殖期3~5月,产卵期间在6~7月、水温25℃~28℃时为最盛。
泥鳅是我们大家认识的一种水中小动物,可以烧着吃,而小泥鳅一般需要五到六个月才能长大,同时需要人工喂饲料,和消毒除虫。
泥鳅苗要养一年才能长大;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途径。
泥鳅的生长周期大约是5-10个月。它的特点是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刚孵化出来的幼苗,体长约0.3厘米。一个月就可以长到3厘米左右。6个月就可以长到10厘米。一般在3-4月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