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黄粉虫危害有何特点?其发生有哪些规律?如何提高防治效果?
随着梨树生产中套袋面积的扩大,人袋黄粉虫的为害也随之增大,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黄粉虫已成为当前梨树生产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黄粉虫入袋后先在果肩部吸食梨果,进而移动到梨萼处群集为害,使梨果变黑腐烂。 黄粉虫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果苔、树皮裂缝内、老翘皮下越冬。套袋梨园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入袋,8月为害最重。 防治措施黄粉虫一部分在树上活动,另一部分仍在树翘皮和裂缝等处取食为害,因这部分虫体无翅,移动范围小,故刮树皮效果明显。 生长期间,可解袋抽查黄粉虫钻袋的状况。进入8 月份雨季,可结合黄粉虫的发生情况,酌情用药1??2次。抽查率在5%左右,如果虫果率较高且为害较轻(尚未造成黑斑影响商品质量),可解袋再打药一遍。 注意解下的袋子一定要烧掉,另用新袋套果(3??5天完成),不会对梨果颜色有较大影响。
今天,我很荣幸的回答这个话题: 伴谁着梨树生产中套袋面积越来越大,人工套袋黄粉虫的危害也随之增大,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黄粉虫已成为当前梨树生产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梨果受害后,介壳布满果面,发生黑褐色斑点,果面龟裂,甚至干枯。 此虫一年发生2代,多以2龄若虫在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树液流动后,越冬若虫开始为害。 5月下旬雄虫开始羽化,至6月上旬羽化结束,雄虫发生集中,经4??5天羽化率达 90%。雄虫交尾后死亡。 越冬代雌虫自6月下旬开始胎生繁殖,7月上旬为产仔盛期,繁殖期约20天,平均每头雌虫胎生若虫59。 7头,第一龄若虫发生集中,从雌介壳中爬到嫩枝、叶片、果实上,但主要在枝条上为害。 初产若虫爬行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后,找到合适部位,将口针插人寄主组织内取食固定不动,分泌蜡质,逐渐形成介壳。 第一代雄虫羽化期为7月末至8月中旬,多寄生在叶片主脉两侧,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一代雌虫产仔期,9月上旬为产盛期。平均每头雌虫产仔72。 1头。第一代雌虫产下的若虫出壳后爬向枝条、果面上,果面上寄生的若虫逐渐增多。爬至枝条的若虫,2龄形成介壳后冬。 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在梨园最初点片发生,个别树的几个枝条发生严重,可剪掉这些枝条,或用刷子刷死越冬若虫,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2、药物防治梨树发芽前,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5% 柴油乳剂。 3、用5%煤焦油乳剂。在越冬代雄成虫羽化盛期和一龄若虫发生盛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喷药应选用40%安民乐1000??1500倍+ 70%宝贵水分散粒剂 10000倍或20%楠宝可溶性粉剂8000倍+柔水通4000倍混合液。 朋友,对于梨树虫害你有更好的方法吗?欢迎下方讨论。
本身我就是赵县梨区的,说一下我们那边的方法吧。 一般的话冬天刮树皮。 另一种方法就是打药,用赛福丁。6月份1次,5月份2次,7月份1唉,8月份1次。 仅供参考
最小的黄粉虫?
形态特征 黄粉虫为全变态昆虫,其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椭圆形,乳白色,表面有斑纹。卵长(1.72±0.27)mm,卵宽(0.91±0.09)mm。8月份室内饲养所产卵的孵化率为88.24%。 幼虫:身体细长,呈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24~29)mm,初孵幼虫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各节背面前后缘淡褐色,节间及腹面为黄白色,各龄幼虫体长及头壳宽比较稳定,是幼虫分龄的主要依据。 蛹: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黄粉虫 成虫:扁平长椭圆形,体长(13.02±0.91)mm,体(4.11±0.33)mm,刚羽化成虫的鞘翅为米黄色,前胸背板为褐色,3h后鞘翅变为红褐色,3~4d后,成虫鞘翅颜色变为黑褐色,触角念珠状,第3节长度短于第1、2节之和,末节长宽相等,且长于前一节,鞘翅表面刻点很密。成虫的产卵前期约为3~5d,卵多为散产,既可产在饲料中,也可产在饲料底层的纸上。成虫在经过20目筛的上层疏松麦麸饲料中产卵,有97.4%的卵都产于纸上,而在同等厚度(5cm)条件下,用面粉代替麦麸,只有21.4%卵产于纸上,没有饲料时成虫一般不产卵或产卵很少。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甲虫属(拟步行虫属)。原产北美洲,50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 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因干燥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40%左右、蛹含57%、成虫含60%,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黄粉虫有野生的吗?
目前野生的黄粉虫很难抓到,大部分黄粉虫都是人工培育而来,一般在花鸟市场或者一些宠物店都能买到。黄粉虫原产于北美洲,50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 黄粉虫俗名面包虫,为鞘翅目拟步行科粉甲属的昆虫。黄粉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成虫、卵、幼虫、蛹4种变态[1]。 成虫体长而扁,长1.4~1.8厘米,黑褐色具有金属光泽,头部为前口式,唇基两侧不超过触觉基部[1]。 成虫在羽化过程中,头、胸、足为淡棕色,腹部和鞘翅为乳白色,开始虫体稚嫩,不愿活动,4~5天后颜色变深,鞘翅变硬,灵活但不飞,爬行较快,经精心喂养后,成虫群体交尾、产卵
我国没有野生的黄粉 黄粉虫是从俄罗斯引进养殖的一种仓库害虫,用来作为某些特殊动物的饲料或加工成昆虫蛋白、壳聚糖等用途。它生活的环境和对饲料的湿度都要求比较干燥否则无法生存。因此,在我国境内在野外是没有黄粉虫生存的。
大麦虫的饲养和黄粉虫有什么区别?
大麦虫和黄粉虫在饲养上有一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饲料:大麦虫和黄粉虫的食物基本相同,但大麦虫的食物种类更加广泛,包括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燕麦等,而黄粉虫主要食用面包虫。 生长发育:大麦虫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0至130天,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大约为60至80天,因此大麦虫的生长速度比黄粉虫慢。 价值:大麦虫目前的市场价值比黄粉虫高,主要因为其产量较少,市场需求较高。 综合来看,大麦虫和黄粉虫在饲养上存在一些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黄粉虫常见病害有哪些?该怎么防治?
(1)腐烂病。 病因是湿度过大、粪便及饲料受到污染。症状为排黑便,虫体变软、变黑。 病虫排的黑便还会污染其他虫子,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整盒虫子全部死亡。在阴雨季节易患此病。 (2)干枯病。 原因是空气干燥温度偏高,饲料含水量过低,使黄粉虫体内严重缺水。先从头尾部发生干枯,再发展到整体干枯。高温干燥时易发此病。 (3)受螨虫或其他昆虫侵害。 主要虫害有肉食性螨、粉螨、麦螨等,会取食黄粉虫卵、咬伤幼虫、污染饲料等。 防治方法: (1)在选虫种时,应选活性强、不带病的个体。 (2)饲料应无杂虫、无霉变、湿度不宜过大,并及时处理虫粪及杂物。 (3)加工饲料应经日晒或膨化、消毒、灭菌处理。 (4)饲养场地及设备要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杀螨剂。 (5)在高温干燥时要注意降温、增湿,加强空气流通,饲料含水量可大些,并投喂一些青饲料,减低饲养密度。 (6)防止老鼠、家禽、蚂蚁、蛇、蛙进入饲养室。
黄粉虫是害虫还是益虫?
黄粉虫原为一种仓储害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鞘翅目,拟步行甲科,粉甲属。俗称面包虫,黄粉虫营养成分高居各类活体动物蛋白之首。故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黄粉虫是一种高蛋白高钙高营养的食用昆虫。国内外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殖珍禽,水产的肉食饲料。近年来,黄粉虫逐步开发为宠物饲料,以及应用于人类的高级营养食品。
黄粉虫和大麦虫的区别?
1、原产地不同 大麦虫从东南亚国家引进,原产于南非及中非,近年我国才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现在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把它当做伺喂爬虫类、鸟类及鱼类的食物。 原产北美洲,原50 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 2、外观不同 黄粉虫,扁平长椭圆形,体长(13.02±0.91)mm, 体(4.11±0.33) mm ,刚羽化成虫的鞘翅为米黄色, 前胸背板为褐色, 3h后鞘翅变为红褐色, 3~4d后, 成虫鞘翅颜色变为黑褐色,触角念珠状, 第3节长度短于第1、2节之和, 末节长宽相等, 且长于前一节, 鞘翅表面刻点很密。 大麦虫,成虫刚刚蜕皮出来壳为乳白色,头橘色,甲壳很薄,1~2天后背部变为黑褐色,腹部黄褐色,椭圆形,长约25~30毫米,宽约8毫米。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3对。 3、生活习性不同 大麦虫喜欢群集,温度在13℃活动取食,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 黄粉虫幼虫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3~32℃,最适温度为25~29℃,低于10℃极少活动,低于0℃或高于35℃有被冻死或热死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