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迁民是怎么回事?
洪洞大槐树迁民是指为保护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古老的大槐树,由政府组织将树迁移至距离原地约1.5公里的新址,同时对原地进行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整个迁移过程历时3个月,耗资3.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古树整体迁移。此举既展现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洪洞大槐树的由来?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中心的一条街道旁,树高约23米,树冠直径达33米,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槐树”。而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 相传,一位姓张的地主在洪洞县区买下了一块土地,准备建造房屋。但他发现这块地上生长着一棵大槐树,遂招募能人,准备将这棵大树砍倒。然而,砍伐工作进行了数天,竟然一分未能砍动这棵大树。张地主想明白后,决定保留这棵大槐树,而在其周围建造房屋和街道。 据资料记载,洪洞大槐树的树龄已经超过1500多年,并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树龄悠久外,洪洞大槐树的树形也是十分奇特,树干巨大,几乎占满整个街道,四周的枝叶落地,形成了如同树屋一般的遮盖,也使得这棵大槐树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和旅游胜地。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株大槐树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根深叶茂。古人多不识字,更没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们或许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大槐树因为本身年代久远,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记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乡的标志和思亲之情的投射。
山西大槐树是哪一年?
洪洞大槐树就生长在广济夺,相传为汉代所植。 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处,广济寺设局驻员,大槐树下发结凭照川资,洪洞移民就是从这棵大树下一步一步离开故乡,将大槐树视为永远的故乡。可惜年代久远,明代大槐树,早已和寺院—起毁于汾水,第二代大槐树也以枯萎,可喜的是现在第三代大槐树又已枝繁叶茂。民国二年,县人景大启、刘子林等,募资树碑,以志痕迹. 石碑—丈五尺,宽二尺四寸,碑冠篆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阴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并建有碑亭和茶亭,有“誉延嘉树”,“荫庇群生”等匾额。还刻有诗作:“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现每年清明举办寻根问祖节,都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前往认祖寻根。
1、大槐树移民是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730年。 2、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3、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大槐树的来历?
源于唐朝时期的一位爱国官员——魏征。 据传说,魏征早年为了避开王权的迫害,来到了山西大槐树下隐居,他在此写下了《骊山诗》,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尊严。 因此,山西大槐树成为了一座文化名胜。 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的大槐树已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山西大槐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一棵古树之一。 树高约22米,树冠宽达37米,枝叶茂盛,遮天蔽日。 自古以来,大槐树就被誉为“灵树圣木”,被奉为神荼之祖。 每年的端午节,山西大槐树下都有游人前来祭拜,以示对这棵巨树的敬仰和崇拜。
元末,黄河中下游和黄淮平原一带兵祸连接,自然灾害也频频造访。天灾人祸使上述地区人口锐减。反观山西,战事波及少,风调雨顺,人囗总数超过山东、河南两省。朱元璋登基后,决定从山西移民。洪洞县广济寺成了移民集中地。寺院旁边有棵大槐树,移民们由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于是大槐树成了移民标志。
大槐树移民发生在什么时候?
明朝洪武年间 这个时候正好是明朝初年。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洪洞大槐树侯姓的由来?
自姒姓。《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中记载,夏朝帝王启将侯地分封给夏后氏的后代,他们有的后代便用封国名称侯作为姓1。 源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中提到,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叔虞的封国,后来发生了分裂,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形成了新的势力,这些人的后代为了区别原来的家族,便采用了祖先的爵位名称侯作为姓1。 源自他族、他姓所改。《魏书·官氏志》、《路史》、《北史》中记录了北魏代北鲜卑族的一些复姓,如古口引氏、侯奴氏、侯伏侯氏、古引氏,这些人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被汉族同化,改三字的复姓为单姓侯1。 以官职为姓,《周礼》中有记载一种名为候人氏的官职,担任此职的人的后裔遂以官职中的“候”字为姓2。 其他来源,还有一些资料显示,侯姓还有其他的来源,比如春秋时,姬姓诸侯郑庄公的弟弟叔段逃到共称共叔段,他死后庄公赐其子共仲为侯氏;又如战国时,郑国有侯宣多、侯多羽;鲁国有侯叔下,侯妃;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赢,都是侯姓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