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最佳防治策略:目前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比较少,可以选抗病较出色的品种;做好药剂拌种,可用粉锈宁、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能降低秋季麦苗初始菌源和越冬菌源数量; 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发现病害应及时喷药防治,建议发现一片,防治一片,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药,严重的田块应在初次用药后10天左右再次喷药,尽量用喷雾机打药。
小麦条锈病(细菌性条斑病)是小麦常见的病,如防治不好可造成减产损失,防止小麦条锈病可采取以下办法:药剂拌种(用粉锈宁等)拌种后播种。合理密植使小麦在生长期通风透光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对发生条锈病田地,早发现早治理(可用中生菌素、异菌脲、璜胺类药物喷洒)发现一块治理一块,不要漫延。
如何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在西北、西南越夏关键区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油菜、豆类、薯类、中药材、蔬菜、青稞等,既提高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越夏区小麦种植面积,直接降低菌源基数。 阻遏条锈菌有性变异。在西北关键越夏区,小麦田周边小檗生长比较密集的区域,通过采取遮盖小麦秸秆堆垛、铲除小麦田周边小檗或对染病小檗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病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条锈菌变异机率,减缓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产生速度,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小麦锈病与纹枯病的区别?
小麦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小麦纹枯病: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小麦纹枯病:从播种发芽后就开始侵染芽鞘,慢慢的会烂芽、枯死时不能出苗。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3-4叶期,初期在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随着小麦的生长病斑呈椭圆形云纹状。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