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东汉就有了,怎么三国时期还用竹简呢?
因为那个时候用竹简比用纸更加的靠谱,所以即使汉朝的时候已经发明了纸,三国时期人们还是喜欢用竹简。其实按道理来说,三国时期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很久了,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在使用纸张来书写文字了,但从历史记录来看三国时期的人们却依然使用着老式的竹简,确实有点匪夷所思的。但如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用竹简还是要比用纸张好的多。 第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纸张质量并不是很好,书写时不够流畅。虽然那时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而且也在一步步的进行改进,但总体来说这种还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吸墨性太好,稍不注意就会让字迹变得模糊不堪。而老式的竹简表面则非常的光滑,而且吸墨性差,不会出现字迹模糊的现象,更有利于人人们用文字进行交流。 第二个原因就是纸张保存的时间有限,远远不能和竹简保存的时间相提并论。由于那时候的纸张吸水性能很好,所以经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出现发霉的现象,保存起来非常的不容易。但是竹简却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即使泡在泥水里一段时间再捞出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所以相比较之下人们肯定更愿意用容易保存的竹简来记录和保存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纸张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三国那个乱世里还是制作竹简更为方便。制作纸张是要经过很多种工序的,而且对天气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制作出来的。而竹简的制作相对来说则非常的简单,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工艺,对天气的需求也没有那么的强烈。所以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因素来考虑,三国时期的人还是更喜欢用竹简。
纸质图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实物方面,至今还未发现。据现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最早的竹简起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推广,是竹简书籍的黄金时代。直到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张的广泛使用,简牍才最终为纸质的书本所代替。 2. 其实从蔡伦造出优质纸开始,纸质书籍就开始出现了,《后汉书·蔡伦传》中就说过“自是莫不从用焉”,但当时使用面是很小的。除了人们的习惯势力外,当时纸的产量有限、质量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纸的价格毕竟比缣帛要便宜得多,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无力用帛书写,多采用纸张,而上层人士,还是习惯用质量更好的帛。 西晋时(公元3世纪),左思写《三都试》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它说明在公元3世纪,纸已普遍被用作书写材料。而且“豪贵之家”也竞相用纸,说明纸已不被看作一种低级的书写材料了,而是普及的书写材料。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3年),桓玄据有建康(今南京),他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是统治者下令推广以纸代简的最早记载,对于纸的推广应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随着纸张产量的增加,质量的不断提高,用纸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扩大应用范围,到南北朝时,纸书已风行全国,竹简和帛已彻底被纸质写本所代替。
中国人懂得用纸张来制作书籍,大约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二百年中。 公元2世纪应劭写的《风俗通义》,记载东汉首帝汉光武帝刘秀享国之后,把首都从长安迁往洛阳。在迁都过程中,搬运书籍的车,据说是“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 这里的素书,指的是帛书;简指的是竹木简书;纸呢,当然就是用纸书写的书了。东汉初年从长安搬运的书籍中就已经有了纸质的了,其用纸来制作书籍最晚在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了。
首先,造纸术是在东汉末年由蔡伦发明得来的。 其次,若说是把纸装订成书本的状态,也就是东汉之后开始实行。 再三,具体装订成册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的时候,还没有 纸,写字都是写在竹片、木片上面,这些东西就叫做 竹简、木简。 把同一内容的竹简、木简按顺序排列起来,叫做 编。 把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收集在一起,叫做 辑。 在竹简、木简的两端钻孔,用绳子穿起来,叫做 册。 把册卷起来存放,叫做 卷 。 相同内容的卷,放在一起,叫做 部 。
竹简是什么时候用的?
商周时期。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