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是什么的简称?
简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尊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帛,即“简牍帛书”的简称,亦即指简牍和帛书。 简牍帛书是古代的书写材料,它是我国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的书写材料,主要运用於殷商至汉魏时期。 帛书的书写材料是绢帛,颇昂贵而不经济,故古代主要是用简牍,而较少用绢帛,这也是现在地下发现的简牍多而帛书少的原因。 历史上“简牍”与“帛书”运用的时间是并行的,故常常是“简牍帛书”连称,指纸张广泛运用以前的古代书写材料,亦指纸张广泛运用以前的古代文献。
是竹简木牍的简称。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战国时期,写在竹筒上的叫什么?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竹简是什么意思?
竹简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它是由竹子制成的薄片,通常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竹简的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或丝线穿过薄片的孔洞,将多张竹片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本书。在竹简上使用竹简笔或毛笔进行书写。 竹简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被广泛用于记录文献、经典、法律、历史等各种文字资料。它具有质轻、易保存、易携带等特点,因此在古代经常被用于传递信息和保存重要文献。然而,由于竹简容易受潮、易燃等缺点,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竹简逐渐被纸质书籍所取代。尽管如此,竹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竹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 。
竹简是一种古代文字记录载体,主要使用竹子制成,因此得名“竹简”。在古代,竹简被广泛用作记录文字、图画、法律、医学等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简的制作过程通常是将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经过晾晒、筛选、烧烤等处理,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竹片。由于竹简轻便、耐久、易于刻字,因此在古代被广泛使用。
史书的代称?
古代以汗青代指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竹简为汗青。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