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得了立枯病用什么药剂?
立枯病也是水稻秧田期主要病害,冷空气频繁侵袭,光照不足,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时容易引起发生。苗床除选用五氯硝基苯或敌克松做好消毒外,一般在落谷后覆土前或揭膜后喷雾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以选用瑞苗清或45%甲霜福每分秧田30~40克兑水10公斤喷施,病重时酌增用量,发病中心重点用药。秧田干旱,先灌足水后再用药,可以提高防效。药剂加入保禾丰、昂立帮、海藻酸叶面肥或生根剂喷施,可以促使秧苗变绿健壮。
水稻死苗的原因和防治?
1.可分为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生理性死苗主要是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烧苗、青枯和黄枯,严重的出现死苗,常成片发生。侵染性死苗则是由病菌所引起的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秧田和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乘虚而入,侵染秧苗,造成烂秧,发病时先在幼苗基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以后再变成土黄色,病害开始是点状发生,如未及时治疗,便迅速向四周蔓延而成片腐烂死苗。 2.防治方法:绵腐病:由低洼积水、深水灌溉引起的,应及时撤水晒田。长期阴雨低温、膜内通气不良,导致绵腐病蔓延,待天气稍暖时,适当揭膜,促进通气,并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0.1%硫酸铜溶液喷雾防治,并能兼治青苔,或每亩用草木灰25千克撒施,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青枯和黄枯死苗时,可用60%的敌克松300—500倍液兑水喷雾,同时,也可叶面喷施
水稻死苗的原因和防治?
据了解农村种植庄稼技术,水稻秧苗和大田水稻秧如果死苗,首先要现场调查死苗原因,如病虫害,种籽,低温等都能造成水稻死苗。如果病虫害可用药剂喷雾,秧田低温可加水增温,种籽问题可以换种。
育苗期为什么会出现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水稻立枯病有哪些症状?
1、芽腐:该症状一般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成褐色,病芽会扭曲、腐烂而死,种子或芽基部会出现霉层。 2、针腐:该症状一般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会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成褐色,有时叶鞘上还会产生褐斑,病根也会逐渐变为黄褐色。 3、黄枯、青枯:该症状主要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变得枯黄、萎蔫,成穴状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容易被拉断。在天气晴朗时,幼苗会迅速表现出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会出现“打绺”现象。
秧苗立枯病的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卷叶,下挫,烂根。 水稻立枯病在发芽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为褐色,会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会生有霉层。 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会出现叶片枯黄、不展开,基部变褐,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茎基软弱,易折断等症.
水稻立枯病是真菌还是细菌?
1 真菌2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Magnaporthe grisea(Pyricularia grisea)引起的,这种真菌可以入侵水稻的叶片、茎、穗等部位,并在植物内部繁殖,导致水稻植株萎枯死亡。 3 研究表明,水稻立枯病是全球范围内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针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立枯病怎么防治?
水稻立枯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稻农在进行水稻育苗时,秧苗在苗床上从死芽,针腐至黄枯或青枯的各种病状总称。 一般情况下水稻播种五至六天以后即可破壳出苗。出苗后若在此期间遇上极端性低温天气或生长不良环境,秧苗就会零星发病。 如果是水田育秧,苗床上可见铁锈色胶状物。如果是旱育早发育秧,则可以看见秧苗部分幼芽扭曲,有的腐烂致死。能够出土的秧苗在茎基部可以看见白色絮状霉层。 要及时处置这些苗床病害,稻农最好的办法是掲开薄膜放风,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然后用氨基酸叶面肥对秧苗进行调理,增强其生长的抗逆性。 此外,当秧苗长至两叶一心或者三四叶时,秧苗早晚恢复生长不显病状,而在中午略显萎焉。随着时间推移,秧苗出现枯萎,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黄得厉害,心叶纵卷不张,仅留少许青色。 检查秧苗根部,主根不发达,白须根很少呈暗褐色,根茎基部水浸状。当茎基部水浸状融合秧苗一周时,整株出现枯死但是不倒伏。因此,黄枯型立枯病稻农又将它形象地称之为”站着死”。
水稻立枯病怎么防治?
水稻立枯病提前预防。在水稻秧苗1.5-2叶期时,就要开始喷施预防立枯青枯病的药了。 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本站文章和数据均来自于互联网,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0hu.cn/zzyz/899.html